中国网11月7日讯 11月6日,在第十二个“世界慢阻肺日”来临之际,“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”慢阻肺防治知识共享会在北京举行。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、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及北京20余位呼吸科主任医师共同呼吁“关注呼吸健康,共抗慢阻肺”。
慢阻肺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发展的疾病,具有高致病、高致残、高致死等特点,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。该疾病不仅累及肺脏,导致肺功能逐渐下降,也可引起全身(或称肺外)的不良效应,显著增加其他疾病患病风险,慢阻肺常见的合并症包括心血管疾病、骨骼肌功能障碍、代谢综合征、骨质疏松症、抑郁和肺癌。
王辰教授介绍称,慢阻肺是一种可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的慢性肺部疾病,以往较多诊断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多属于此病范畴。一旦患病,慢阻肺患者及其家庭都面临身体健康、精神状态和医疗开销的多重打击。
据统计,慢阻肺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致死疾病,我国慢阻肺总患者数高达4300万人,主要是40岁以上吸烟男性,平均每分钟就有2.5人死于慢阻肺。
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副组长、中国慢阻肺联盟核心成员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科姚婉贞教授在共享会上也指出: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,慢阻肺患病率为8.2% ,由于早期症状轻微,主要是咳嗽、咳痰、活动后呼吸困难等容易被误解为生理机能“老化”症状,往往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。
因此,多位专家呼吁: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嗜好的人群,经常暴露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人群,以及有咳嗽、咳痰、呼吸困难的人群,建议在每年的常规身体检查中加入肺功能检测项目。
慢阻肺治疗就像是在跑“马拉松”,唯有坚持长期治疗才能稳定病情,如果患者中途放弃导致病情反复或急性加重,都会使之前的治疗成果付之一炬。因此,王辰教授建议:如果您的家人被确诊为慢阻肺患者,就要督促患者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,并坚持长期的规范治疗,不可随意停药换药,做到即使家中出现患者,也能合理控制病情,全家人共享美好生活。
同时,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表示,慢阻肺疾病的防治只依靠医务人员和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,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、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,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健康宣传员。